黄氏巾帼(散文)
篇一
曾祖母黄婆吴氏,名银凤,童养媳出身,其一生多舛,十个孩子八个夭折,生到第九个时,终得一女,唤做“保男”,为保住男孩之意,翌年,果得一子,儿女双全。
其儿长至九岁时,举家搬迁,其夫在拆除旧屋时不幸被房梁砸中,不治而亡。曾祖母后招得一人为婿,此人姓单,唤作单公,待彼孤儿寡母如至亲。及至孙儿出世,粮食匮乏,舀饭时,单公将红薯与米饭分离,红薯留予自己,米饭尽予孙儿。孙儿成人后,常念其好,以示不忘之心。
曾祖母其父为一私塾先生,耳濡目染,她颇能讲一些民间故事,如《梁祝》、《红灯记》、《甘罗十二为丞相》等等。茶余饭后,或夏日纳凉于树下,或冬日围坐火坑旁,她总是侃侃而谈,听者则兴味盎然,乐不思返。故事而外,她还能猜谜语,唱民歌。关于一首倾诉童养媳苦难的歌谣,至今想来,仍然犹新。
十二岁来到婆婆家里面,
骢碓推磨还要去煮饭,
人小力不全,
累得骨头酸,
……
此诚不过歌谣而已,然,其亲身所历,亦可悲可叹。曾祖母进入黄家之时,年仅九岁,有一回,其于井边提水,搞件水(突然涨起来的大水)突发,木瓢浮于水面,险被冲走,其不顾自身安危,奋力直追,幸得无恙。
曾祖母心善,虽不似大户人家,以钱粮广散布施,但若他人有难,其必鼎力相助。记忆之中,有一户人家,无论是偶得美味,还是节时杀鸡宰鹅,一定会以碗盛之,赠予曾祖母,其儿若来串门,见水缸干涸,必会自告奋勇,为之效劳。后来得知,那家媳妇初嫁之时,与婆婆不和,月子当中,曾祖母为其割猪菜、担水、洗衣裳,有如亲母。媳妇感念彼时之恩,故常常思报。又有一小媳妇不会包粽子,曾祖母悉心相授,令之受益终身。如此等等,不可尽数。
曾祖母勤劳。每日清晨,梳洗洒扫之后,常拖着一双小脚,去到屋门口的菜园里,或除杂草,或洒地灰。及至日出,返回家中,安排一家八口之饭食。是时,其已过朝杖之年矣。
吾幼时好学,学而优。曾祖母曾言:若能摆脱锄把脑壳,卖房卖瓦,亦无所憾。旧时社会,重男轻女,皆谓女子终属别家,养而无用,送其读书姑且不愿,更莫道为其砖瓦不留。曾祖母生于清光绪之年,目不识丁,而能出如此之言,吾对其所怀敬佩之情,难以溢于言表。
岿然天地,岁月不迁。鲐背之年,曾祖母卧病在床,卤肉、蛋糕、苹果……时年不可易得之物,尽堆于其榻旁方桌之上,老者、青年、孩童,进进出出,足迹不断。其亡后,花圈近百,布满灵堂之内;哀声阵阵,尤怨皇天无眼。
呜呼!一生尽矣,无欲无求,唯愿子孙孝和,福泽千秋。
深恩未报,结草而还已晚;悲恸难掩,彼若有灵可见。深冬又至,难傍跟前;遥望故里,多寄纸钱;苟无饥寒,子孙之愿。
篇二
大姑婆杨婆黄氏,名保男,乃祖父之亲姊。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其成人后,因插秧出色,被评为“劳动能手”,十五岁至京,家中至今仍存有其与当时国家领导人及其他先进同胞之合影,余幼时至其家,其曾指与余言:毛主席与其仅隔数人之遥,由此而知,其深以此事为傲。大姑婆所识之字不多,只因其所生年代特殊,凭劳动异于他人而受人赏识,后供职于县府。
大姑婆与其夫育有五子一女。其夫亦供职于县府,退休后由长子接班。次子参军归来后供职县林业局,三子与四子自行创业,各自经营一粉馆铺,如今都已买地基建新房于县城。五子稍次,靠四处打零工为生,现仍居于其父母之老宅。
大姑婆之女因儿时得病后用药不当,智力受损,日常生活不能自理,需人照料。曾祖母在世之日,常常帮忙照料此女,或将其接至家中,或亲自去大姑婆府上,以解除大姑婆的后顾之忧。
大姑婆退休之后,尝承包他人之田地,躬耕于南野。或种蔬菜,或植番薯,田地上花样百出,随时令而变。闲暇之时,其将女托付于人,携夫游历名胜古迹,饱览壮美山河。其曾言,自飞机之上而观大地,房屋如盛火柴之盒,人如蝼蚁。余虽有幸得乘飞机,然竟是夜里,此情此景,未曾亲历。
大姑婆亡后不久,其夫亦亡。其痴女除能唤几声父母之外,别无所知。父母既亡,理应由兄嫂照料,五家轮流,绝无推脱。然兄嫂终为家室所累,偶有疏忽,该女坠楼而亡。
人言之,逝者已矣,再叙亦无所用,余以为不然。臧克家有言:人也,或虽生犹死,或虽死犹生。死者,乃血肉之躯也,生者,乃万世长存之精神。大姑婆敢为人先之精神,必将代代相传,激励后世。其虽死犹生,永垂不朽!
篇三
祖母黄婆吴氏,名桃香,殁于2011年春,享年七十岁整。
祖母为一乡长之女,其长于祖父三岁,嫁于祖父后,因祖父有疾,不可多劳,凡农田之事,常一力担之,任劳任怨,从不言苦。遇农忙时节,更是起早贪黑。其尝言,一日夜里,月朗星稀,其误以为天明,乃背背篓、执镰刀而出,往山上割红薯之叶。待到割完红薯叶,负重返回之际,月亮东沉,天幕漆黑一片,其大惊,幸而平日熟谙彼路,得以摸黑返回。
其服侍曾祖母,尽心尽力。曾祖母殁后多年,祖父因故失明,其对之精心伺候。每日做完饭食,己必不先尝,用大老碗盛之献于祖父,待祖父食尽,收回大老碗,己方食用之。
祖母善裁剪,其平日所穿所戴,皆出于己之手。其育有三子三女,次子不幸早夭,葬于对门河茶家董。其余子女成人后,皆立室成家,致其了无牵挂。其幺儿后经村人投票选举,被任为村长。此村长公正廉明,从不收受他人财物,且体贴民心,体察民情。其为村民修路搭桥,硬化路面,使村民出行不再为泥泞所困;后又引进自来水,以致村中数百年之老井几近荒废。有一回,天降暴雨,山体垮塌,恰逢二人经过,被葬于山体之下,其闻言,不顾家人阻挡,扛一铁锹奋勇直冲,虽终未救得二人性命,然其情可感。祖母若泉下有知,亦当以此子为傲。
祖母暮年,为减轻子女之负担,尝以己之力,抚孙儿五人。孙儿俱幼,每日饭食、衣裳换洗之物不敢懈怠。其皆打理自如,人皆叹曰:有祖如此,儿之福也!
照料孙儿之外,其于屋前田地种蔬菜一片,春有白菜,夏有莴笋,秋有豇豆,冬有萝卜。可供祖孙平日之食用。
祖母卧病之时,儿孙皆孝,以己之力遂其遗愿,使其不致抱憾而归。
呜呼!光阴如梭,白云苍狗。祖母葬于地下,至今已四年余矣!其音容,其笑貌,犹在眼前;其教诲,其品行,铭记于心!
篇四
大姑也,乃祖母之长女。
兄弟姊妹五人,其与长兄读书最多。初中毕业后,正欲升入高中,忽闻其父染疾,遂退学,协助其母,与兄共担养家之重任。
大姑成家后,尝一度穷困潦倒,后只身打拼于铜城。在铜城,其摆摊卖菜、清扫大街、捡拾破烂等,无所不为。其租住在不足十平米的房子里,吃白菜豆腐,供二子上学。
一次偶然机会,大姑得遇恩人,恩人知其身世后,深表同情,教其号脉抓药。大姑天资聪颖,加上勤奋好学,不出两年,已能独自坐堂号脉抓药。学得一技之长后,大姑毛遂自荐,受聘于一家药房,成为坐堂医师。几年后,其又自筹资本,租了一间门面,开了一间小诊所。
小诊所里,大姑凭医德医术服人,经其之手治好的患者不计其数。患者感念其德,常以水果、酸奶等回馈其孙女,以示谢意。不期年,大姑置一房于市区,光耀其祖。
如今,大姑之长子事业有成,次子求学于于高等学府,一家人喜乐融融。大姑也不再开小诊所,受聘于一家药房,闲时在家里坐诊。
古语有云:五十而知天命。大姑刚过知命之年,凭其回春之妙手,定能解除更多人之病痛,还其康健之躯。大姑不畏艰难,逆流而上,不断进取之精神,实为黄家后世之楷模。
共 2875 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