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着革命先烈的足迹 ——栗川龙王洞纪行
4月16日,为了收集红色革命遗址相关资料,我们组织本单位职工,并邀请了县博物馆曹馆长,一行五人迎着春日的朝阳,沐浴着和煦的春风,驱车前往充满神秘色彩而又令人心生敬仰的栗川乡龙洞村烂柴湾山洞。那里,曾经是徽县地下党和南山游击队的根据地,也是悲壮惨烈、震惊陇南的“龙王洞事件”的发生地。
一路上,大家欢声笑语,聆听着曹馆长对木皮道以及杜甫陇右纪行诗的解读,他从杜甫应邀到同谷寻友不遇,然后沿店村、横川,经栗亭、木皮岭、青泥岭、白沙渡、水会渡一路向南,最后到达四川成都的经历讲起,并从诗中的景物和月象描写推断出诗人杜甫当年在徽县停留的具体时间。曹馆长的见解独特而精辟,分析的头头是道,让人由衷的钦佩。大家一边倾听着曹馆长的高谈阔论,一边惬意地浏览着车窗外的风光,道路两侧的农田里翠绿的麦苗、金黄的油菜花,都散发着缕缕清香;远处的山峦像用水洗过一样,清秀壮丽,含翠欲滴,就像一幅幅巨大的山水画,渐渐地退出了我们的视线。办公室里呆久了,满眼都是文件书籍,满脑子都是堆积的文字,看到这绝好的田园风光,禁不住令人心花怒放、心旷神怡,确实有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感受。
大约十点钟的时候,车子到了龙洞村的龙王洞处,这里也有一个山洞,但并不是我们要去寻找的那个“龙王洞”,而是因为传说中这个洞里有龙出没而得名。当地村民正在洞外的空地上修建龙王庙,目前还没有竣工。我们在这里驻足拍照,作短暂的停留后继续蜿蜒而上,去寻找真正意义上的“龙王洞”。车子又走了十多分钟,因为前面有一段路被当地村民的农用三轮车长期碾压,再加上道路积水,路面上全是一尺多深的沟槽,车辆无法通行,我们只好下车步行,全身心地去亲近大自然。
步行了五、六百米,看到道路的右侧有一个小山包,山顶上生长着一些杂草和灌木,山顶以下光秃秃的,岩土呈铁锈色,周围都是被挖凿过的痕迹,半山上有个直径2-3米的洞。同行的老杜说,这里就是原陶瓷厂的旧址,曾经以生产陶瓷瓦罐而远近闻名,也是当时我徽县地下党宣传教育群众开展地下活动的地方。我们走到山包跟前,近距离地去察看这个已经是残垣断壁、满目疮痍、然而却见证着历史沧桑的陶瓷厂遗址。小山包的左下侧因被人为开挖而向内深陷,宛若一顶窑洞,前面是用土坯砌成的墙,而且还留有门窗,洞壁上到处都是被烟熏过的痕迹,大概是人们从这里取过陶土后,临时围起来用来休息、做饭的地方。据此推测,前面提到的那个洞,也应该是挖取陶土后留下的。在山洞的下方空地上,有一个直径约1.5米的圆饼状的石头,石头的侧面有两个小洞,顶部向下凹陷,这应该就是当时用来碾压陶土的碾子。我们分别用照相机、摄像机记录下了这里的一切后,就又踏上了去烂柴湾的征程。
沿着大路一直向前,又走了大约一公里的路程,看到右边有一条小路,问了在农田里耕作的村民,说这里是一条捷径,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于是我们毅然决然地抄近道前行,走到小路的尽头,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条宽约3米的水泥路,路两侧的梯田地里开满了金灿灿的油菜花,我们好像置身于金色的海洋,金黄色的油菜花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芬芳艳丽,大家在这里合影留念,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的温馨与浪漫。过了油菜地不远,路的左侧有一个小山村,大约有十多户人家,右侧又有一条小路,一位老人在田里铺着地膜,种着包谷,我们问清楚右侧这条小路就是去烂柴湾的路后,就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迫不急待地向目的地进发,走了没多远,眼前是一个低洼地带,周围有很多小山包,听老杜说,这里就是木莲花掌,大家环视了一下附近的地形,真的就像一朵盛开的莲花,我们脚下的这个凹陷的低洼地带,就是莲花的花蕊,而附近的一些小山包又分为里、外两层,整齐地排列在低洼地的周围,宛若莲花的花瓣。还有一说是木皮岭因其上遍生木兰树(又名辛夷树,木莲树,其皮入中药名厚朴)而得名,又名木兰花掌。这里也正是当年诗人杜甫过木皮道作脍炙人口的《木皮岭》诗的地方。穿过木莲花掌,道路变得崎岖狭窄,我们沿着山路前行,穿过一片松树林,前面有个岔路口,我们在这里稍事休息,吃了点自带的干粮后,继续前行。
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条路,正前方是通往山脊的路,左侧则是去山下的路,老杜给我们说,应该走左侧这条路,山洞就在左侧的山坡上,因为他去年来过这里,大概还记得路,并且在沿途的树木上做过一些标记,所以我们就不假思索地跟着他往前走,下山的路很陡,而且林子很深,灌木、乔木、荆棘与藤蔓植物交织在一起,脚底下有一层厚厚的落叶,树叶下面到处都是当地村民割竹子时留下的尖利的竹茬,一不小心,就会把鞋底戳穿,饱受被“扎竹签”的酷刑,我们互相提醒着,千万要小心,不要被竹茬戳伤了脚。就这样,大家在这陡峭的山坡上艰难地前行,走了大约半个小时后,从大体方位上来判断,已经到了半山腰,前面没有了去路,我们不知道到底应该往哪里走?老杜看了看周围的环境,最后说了一句话:“走错路了”。大家虽然有点沮丧,但是,只得接受这个不争的事实。于是,便互相鼓励着从原路返回,好不容易到了山顶,又沿着山脊的主路往前走,前面又是个岔路口,老杜说继续走左侧的岔路,这回肯定错不了。为了避免再走冤枉路,曹馆长专门打电话问了一位曾来过这里的朋友,对方也肯定地说应该走左侧的岔路,得到证实后,我们又信心百倍地一路前行,经历了比第一次更为艰难而曲折的历程后,还是没有找到山洞的踪迹,看看时间已经是下午一点半,虽然是四月中旬,正午的太阳却火辣辣地,晒得人汗流浃背,大家都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临出发时那种意气风发的精神状态已消失殆尽。
但是,既然来了,不到达目的地,总有点不甘心,就是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我们一步步地爬上山顶,歇息了片刻后,又向第三条岔路迈进,再一次经历了千辛万苦后,大家唯一的一点希望也终于破灭了,因为前面又是无路可走,这一次真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大家的体力已经严重透支,带的水也不多了,加之时间已是下午两点多,如果没有向导引路,我们纵使摸到天黑也找不到山洞。这时,老杜自告奋勇,要求由他去前面的村子里找个向导来带路,我说:“算了吧,如果真的找不到山洞,就权当是我们出来春游,下次再找吧。”老杜说:“既然来了,就一定要找到,你们在这里休息,我一会儿就回来了。”说完之后,他不由分说就拄着一根木棍走了,于是我们只好坐在原地等待。大概半个小时后,我们隐隐约约地听到了老杜说话的声音,大家心头为之一振,精神头又上来了,又等了十分钟的样子,老杜终于领着向导来了,走近了一看,原来正是我们前面碰到的那个铺地膜的老人。他说,跟着我,再往前走上二、三十米就到了。就这样,老人领着我们,穿过前面的一片林子,朝山下直行,不一会儿就到达目的地,因为时间长了没有人来过,地上根本找不到路的痕迹,这正应了一句古诗:“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我们驻足察看,原来山洞并不大,也就两米见方的样子,但却很隐蔽,坐落在林子中的一块山崖上,洞口的左侧有一条很狭窄的路,只能容一个人通过,山洞下面是陡峭的山坡,正前方有一条水渠,里面长满了竹子和荆棘,如果当时国民党特务不提前进行侦查活动,无论如何也找不到这个山洞。我们到洞里查看了一下,主洞深约5、6米,洞口及洞壁的岩石上有很多小洞和凹槽,据说是当时我英勇的地下党与国民党反动势力激战时留下的弹孔,主洞的右后方有一个小偏洞,里面很狭窄,也很深,人只能爬着进去,凭借手机微弱的电筒光芒,无法看到偏洞的尽头。给我们带路的老人名叫赵芳,今年虚岁68岁,身体很硬朗,也很健谈,他给我们简要讲述了“龙王洞事件”的始末,基本和史料上记载的相符。他说,1949年农历十月初一(公历11月20日),一个叫贠益的特务化装成做苦工的人,到烂柴湾进行侦查,最后发现地下党隐藏在这个山洞里,于是带着敌90军一个营的兵力,包围了山洞,并用机关枪扫射,当时洞中有7名地下党员,其中申茂林和赵文选突围时当场牺牲,申华头顶着铁锅跳进前面的水渠里逃出去了,茹素、范志西、李明德三个被敌人用点燃的辣椒、烟叶和烂柴熏倒在洞中,在敌人撤走后,范志西和李明德被地下党找到抢救活了,茹素被熏倒在偏洞里面,半个月后(12月6日徽县解放后)才找到了尸体,敌人还抓走了62名群众(史料记载是52名),其中地下党员周生让半路逃脱,徐明富被带到成县店村杀害,杨易容被带到康县后杀害(史料记载为徐明富、杨易容分别被杀害于成县和康县),其余群众大部分被释放,有的被编成苦工给敌人干活。赵芳老人还说,“龙王洞事件”发生的时候,他只有半岁,后来听他的父亲说的,他父亲曾经给地下党送过饭,活到90岁才去世。
听了赵芳老人的讲述,凝视着这沉寂的山洞,触景生情,百感交集。无数的革命先烈,用他们宝贵的生命,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赢来了全民族的彻底解放。但是,他们在革命即将胜利的前夜,却永远地长眠地下,没有看到新中国的到来,没有享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啊,我们身处这样一个太平盛世的时代,没有经历过枪林弹雨,没有遭遇过血雨腥风,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民族正是由于有了像茹素、申茂林、赵文选这样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用他们的血肉之躯,前赴后继,不怕牺牲,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使中华民族以全新的面貌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确实应该倍加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更应该以百折不挠的勇气、矢志不移的信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沿着革命先烈的足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勇前进!
共 3796 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