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热点 > 正文

三国演义开头说张角是不第秀才,算不算是漏洞?三国有科举么?

摘要: 三国演义开头说张角是不第秀才,算不算是漏洞?三国有科举么?最佳答案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谢谢邀请!《三国演义》中,作者简述...

三国演义开头说张角是不第秀才,算不算是漏洞?三国有科举么?

最佳答案 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

谢谢邀请!

《三国演义》中,作者简述张角系不第秀才,但三国时期乃至上溯到西汉东汉,的确尚未实行开科取仕的学子应试科举选才制度,而是实行一种叫察举制的因才据品的举荐人才制度。由各级官吏,士绅名流根据品德和才具向朝廷举荐人才。譬如袁绍的大儿子袁谭,就是得到刘备的举荐而获得了“茂才”的末级士子预备官员的入仕身份。而这“茂才”,即是东汉时期“秀才”的名谓,只因要避讳汉光武帝刘秀的名讳,而将“秀才”改称“茂才”。当时的“秀才”,是唯才是举而不需要科考,与后来的开科取仕的那种“秀才”是两种不同的进阶方式。

那么,就很明了地可以看出,《三国演义》作者所说的张角系不第秀才,是指那种曾经获得过官员及士绅名流因才具品向朝廷举荐过的,却由于经过朝廷审核,发现其有才无德或有德无才而未被朝廷认可任用的人,所以称其为“不第”。张角就属于这类人。

一部久经阅历批判的《三国演义》,假如到了现在尚容我们穿越前人而捡出个大漏,岂不早获诺贝尔文学奖?比罗贯中都厉害?

其他网友观点

“时巨鹿郡有兄弟三人,一名张角,一名张宝,一名张梁。那张角本是个不第秀才。”——罗贯中《三国演义》

如果单纯从历史角度来说,称张角是“不第秀才”肯定是大有问题的,不过倒也不算不着边际。

汉朝时虽然没有科举制,但是却有察举制

察举制,既有我们常常提起的举孝廉,还有一种就是“举秀才”。“秀才”,顾名思义,指的便是优秀人才。但是,后来,因为要避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的讳,这个“秀才”便改为了“茂才”。张角是正经八百的东汉人,称其为“秀才”实在是有些“大逆不道”了。

还有一点,东汉时期虽然“举茂才”已经由特举变成了岁举,即一年一举,但是相对于孝廉而言,还是要少很多的。毕竟“孝廉”是郡举,“茂才”是州举,还是有档次上的差距的。依张角当时的身份地位来看,想要被“举茂才”,难度还是相当大的,可能性不能说完全没有,但绝对是微乎其微的。

此外,“不第”指的是科举考试不中,这就有些脱离时代了。罗贯中写张角是“不第秀才”,原意应该还是想说明他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因为过了童子试,但是未过乡试,没有成为举人。

可见,罗贯中当时写《三国演义》的时候,还是忽略了很多的历史环境,不过这倒也很正常,就好象现代的影视剧作品一样,穿帮镜头也是在所难免的。

其他网友观点

张角是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的首领,这场起义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很大,被视为开启了三国时代。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说张角是不第秀才,这令许多人费解,因为在人们印象中秀才是科举考试中的一种功名,科举考试是隋唐时期才开创的,而张角是东汉时期人,又怎么会和秀才挂上钩呢?其实罗贯中写的并没有错,张角的不第秀才和后来科举考试中的秀才是两回事。东汉时期的秀才不同于科举制中的秀才

西汉汉武帝时期对选拔人才的制度进行了改革,开始采用以地方官员举荐的方式向朝廷推荐优秀的人才,作为官员的备选人。

这种选拔官员的方式就是察举制,察举制里面提到的地方每年向朝廷举荐的优秀人才也被称为秀才。

所以严格来说,从西汉时期就已经有秀才的叫法,当然这和后来科举考试的秀才是两回事。

东汉时期选官方式沿用西汉的察举制,但因东汉开国皇帝名叫刘秀,为了避讳,将秀才改称为茂才。到了三国曹魏时期,选官的主要方式仍然是察举制,此时因无避讳之虑,遂将茂才改回为秀才。

罗贯中说张角是不第秀才,我想张角应该是被地方官府举荐给朝廷过,只是没被选上。张角生活的东汉时期其实也有秀才的说法,只是为避刘秀名讳,秀才被改称为茂才而已。比起秀才,茂才这个叫法使用的时间不长,人们更习惯使用秀才一词。如果罗贯中说张角是不第茂才,也许更为准确一些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