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热点 > 正文

东吴吕蒙杀了关羽,为何没有能留名青史?

摘要: 东吴吕蒙杀了关羽,为何没有能留名青史?最佳答案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无论吕蒙杀不杀关羽,吕蒙都会青史留名,虽然吕蒙偷袭荆州...

东吴吕蒙杀了关羽,为何没有能留名青史?

最佳答案 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

无论吕蒙杀不杀关羽,吕蒙都会青史留名,虽然吕蒙偷袭荆州这事干的不光彩,可那是战争,哪来的仁义道德,战争只讲胜负,战争只讲成王败寇,况且吕蒙好歹也是东吴继周瑜、鲁肃之后的第三任都督。

能够在青史上留名的,都不是小人物,我们知道吕蒙这个名字,就是因为他在青史上留名了,无论吕蒙的名声是好是坏,总之我们知道了吕蒙这个人。

吕蒙能够在江东孙权手下拥有一席之地,靠的是个人的能力,虽然吕蒙出来混,最早是依靠他的姐夫邓当的,但是吕蒙出名并受到孙权的重用,却完全是靠着战功从死人堆中打出来的。

正因为吕蒙出来是靠着姐夫邓当的,所以就有人嘲笑吕蒙,后来嘲笑吕蒙的人被吕蒙杀了,再后来,就没有人敢嘲笑吕蒙了。

没有人嘲笑吕蒙,是因为吕蒙靠着战功,一步一步得到孙权的赏识,吕蒙在孙权征黄祖时,亲手斩杀了黄祖的水军都督陈就,立下大功,之后又参与赤壁之战和南郡之战,数有战功。

吕蒙除了勇猛,还颇有计谋,在孙权与刘备的湘水对峙时,吕蒙凭着谋略兵不血刃的拿下了荆南三郡,在周瑜和鲁肃相继去世后,吕蒙凭借个人能勇猛和颇有谋略,成为东吴在荆州前线的第三任都督。

发生在吕蒙身上还有不少典故,比如“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吴下阿蒙指的就是吕蒙,吕蒙原本是个不读书的人,经孙权多次劝学,才开始认真读书,吴下阿蒙暗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后多比喻学识浅薄之人经过学习后,发生改变,如同吕蒙一样改变。所以就不能用老的眼光去看待一个人,人是会改变的。

吕蒙镇守的是东吴在荆州的领土,与之交界的就是关羽在荆州的防区,同时还要面对来自北方曹魏的威胁。

吕蒙是一个极其务实的人,镇守陆口期间,积极与关羽协调好关系,主动示弱,同时暗地里又与孙权密谋夺取荆州,寻找机会。

吕蒙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了,这也是吕蒙一生最著名的事件,就是策划白衣渡江、袭取荆州,吕蒙先是装病,然后主动调离前线,让关羽放松警惕,将镇守荆州后方的兵力全部调往襄樊前线,导致后方兵力空虚。

吕蒙让东吴士兵化妆成商人藏在商船中,等待过了长江,这些士兵将关羽设在长江沿线的哨所全部端掉,并且兵不血刃的劝降了公安守将傅士仁和南郡太守糜芳,拿下了关羽的核心后方。

吕蒙并不是一介武夫,相反有着众多谋略,孙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谋,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上为谋。而吕蒙在白衣渡江中,恰恰是利用了兵法谋略,在劝降公安和江陵城后,善待士兵家属,然后瓦解了关羽军队的斗志。

等到关羽南下麦城里,手下士兵斗志丧失,大部分逃离关羽,而投降吕蒙,关羽只得败走麦城,最后被东吴军队俘虏杀害。

关羽虽然不是吕蒙直接杀死的,但关羽之死的确是因为吕蒙导致,我们不能以道德的水准去批判吕蒙,在军事斗争中,原本就是兵不厌诈,无所不用其极,双方战争都是为了最后的胜利,至于用了什么手段,真的不重要。

吕蒙虽然靠偷袭关羽后方,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从来没有人认为偷袭不光彩,人们只会认为失败可耻,而不会认为胜利不光彩。

不要拿我们现有的道德水准去衡量吕蒙,那个时候不是现代,战争也不是讲理的地方,关羽之死,固然可惜,可谁又认为关羽本人没有错呢?虽然关羽在百姓的心目中形象非常的高大上,但关羽的失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已造成的。

从战略上讲,吕蒙偷袭荆州的战略也是一次失败的战略,正是因为吕蒙偷袭荆州,才真正导致孙刘联盟的破裂,三国鼎立正是因为两弱联合抵抗一强才维持相对的平衡,现在两弱打起来了,对于那个一超独强的曹魏来说,简直是天生的统一天下的好机会,有着天然的利益好处。

不得不说,孙权的运气太好了,在孙权和吕蒙走了偷袭荆州的险棋后,曹操去世了。导致曹魏随后进入政权交接,没有时间去考虑利用孙刘联盟破裂的当下,进行统一天下的战略安排,从长远眼光来看,吕蒙走了一步臭棋,仅仅靠着运气好度过了难关。

吕蒙能够青史留名,是因为他是东吴的名将,并不因为他是否杀了关羽。

其他网友观点

大多数时期,吕蒙都被认为是史诗级军事家。

当然,在一段时间内,尤其在明清时期,吕蒙成为了“妖魔”。

回顾这些不同时期的评价,颇有意思。

截至宋元时期,吕蒙都是史诗级军事家

看看吕蒙获得的荣誉,就可知道他的地位了。

宋朝武庙七十二将,吕蒙赫然在列。一同入选的三国名将有:诸葛亮、邓艾、张飞、陆抗、张辽、关羽、周瑜、陆逊。

《十七史百将传》中,吕蒙也赫然在列。一同入选的三国名将有:张辽、张郃、徐晃、李典、司马懿、邓艾、诸葛亮、关羽、张飞、周瑜、吕蒙、陆逊、陆抗。

可见,截至到宋朝,吕蒙依然被认为是一个史诗级军事家。

明清:对吕蒙的负面评价增多

不过,到明清时,对吕蒙的评价开始负面起来。

丁日昌的《百将图记》中,收录了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张辽、张郃、典韦、周瑜、甘宁、太史慈、邓艾。

与《十七史百将传》相比,添加了赵云、典韦、太史慈、甘宁,去掉了司马懿、吕蒙。

从名单变化中,我们能看出两个变化。

1、三国军事人物的知名度大幅提高。

《百将图记》比《十七史百将传》成书晚,前者收录的历史长度多了600多年,可是,其收录的三国将领数量却大幅增加。

可见,受到《三国演义》为代表的文学作品影响,三国时期历史人物的知名度大幅增加。

2、评价标准发生变化。

从添加和删减的名单中,我们会发现:赵云、典韦等以忠义救主闻名者,逐渐开始得到更多的正面评价,而司马懿、吕蒙等人的评价开始降低。

事实上,这种变化也体现在历代大V的评价中。

明代之前,陆机、郝经、胡三省等大V,对吕蒙的评价都是正面的。

但到明代末期,画风急变!

晚明思想家李贽的评价十分简单粗暴:“吕蒙、陆逊,妖魔尔!”

蔡东藩的评价是:“···吕蒙虽胜,不能无罪;亲汉贼而仇汉裔,蒙心何在?···”

看来,明清时期,以蜀汉为正统的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吕蒙偷袭关羽,自然“妖魔尔”了。

回归客观的评价

随着时代的变化,后人对吕蒙的变化逐渐已趋向客观。

曾国藩就曾赞许“吕蒙诛取铠之人”,视之为严明军纪的正面例子加以推崇。

毛泽东同志也曾赞许道:“吕蒙如不折节读书,善用兵,能攻心,怎能充当东吴统帅?我们解放军将士许多都是行伍出身的,不可不读《吕蒙传》”

看来,随着时代的变迁,“谁是正统”的问题已经不再被人纠结,吕蒙严明军纪、勤奋好学的精神逐渐得到后人的推崇!

吕蒙的相关作为被后世广泛借鉴

吕蒙的经历,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

1、勤奋好学。关于吕蒙的成语有:“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等,这些都是鼓励活到老学到老的。

今天,在许多地方,都曾有吕蒙庙(也称白衣庵),有的地方的民间传说中提到:如果一个地方同时修了关帝庙和吕蒙庙,夜晚会有兵戈相交的声音(当然,其真实性不在本文论述范围内)。

国民党宿将胡琏认为:修建吕蒙庙,就是因为吕蒙对后世有崇尚学习、教育的意义。

2、军事思想。

吕蒙的军事思想,也曾常被后世借鉴。

(1)、对占领区的严明军纪。

前文提到,曾国藩推崇吕蒙对占领区的军纪严明。

事实上,吕蒙取荆州之道被司马师、钟会、李靖、赵匡胤、曹彬等后世军事家引用,以警惕自己不扰民,争取占领区群众的支持。

(2)、心理战思想。

吕蒙在夺南三郡之战中,通过心理欺诈,“计赚零陵”,这个战例被《中国战术史》等多种权威书籍广泛引用。

至于“白衣渡江”,更是被视为一次经典的袭击战例,被历代兵家所推崇。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假如您更多地看明清时期的作品,那么,确实会受到影响,认为吕蒙“不过妖魔尔”。

但在历史上大部分时期,对吕蒙的评价都是不错的。

今天,多元化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即使对诸葛亮、李世民这样的人物,都能听到截然不同的声音,何况吕蒙呢?

我认为:读史是为了明智,不是为了撕逼。我们不必纠结别人怎么看,觉得他好的地方,学过来就好了。

其他网友观点

吕蒙,三国时期的名将,在三国中期占有一席之地。

吕蒙是一位三国时期的“励志哥”,从小就勇武过人。

十几岁时就偷偷跟着姐夫邓当击贼,给邓当吓坏了,带着吕蒙去见了他的母亲。吕蒙的母亲听说了这件事儿之后,非常的生气,说是生气,其实更多的是担心吕蒙的安危。

吕蒙虽然是一位有名的大孝子,但在这件事情上,吕蒙没有轻易低头,而是说出了自己的一番想法。吕蒙认为,现在这样穷苦的日子他不想过了,他想出去凭借战功获得富贵。吕蒙的母亲也是一位通达之人,听了吕蒙这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思想后,尽管非常担心吕蒙的安危,但她深知“好男儿志在四方”的道理,就让吕蒙出去闯荡了。

不过,吕蒙虽然有志气,但是他的本事却没能得到邓当手下的认可,有一位仁兄就对吕蒙极为看不顺眼,对吕蒙百般鄙视,说带着吕蒙去出战,那和拿肉喂老虎没啥区别。吕蒙年轻气盛,哪受得了这样的侮辱,一怒之下,抽刀砍将出去,抬眼看时,竟然没了呼吸,也正因为这一刀,吕蒙成了一个杀人逃犯了。

"彼竖子何能为?此欲以肉喂虎耳。"

可能是吕蒙贵人自有天助吧,他后来在校尉袁雄的保举下去自首,还推荐给了孙策,结果孙策一眼就看中了吕蒙,不仅没有被判刑,反而留在了孙策身边做事。后来孙策死去,孙权上位,孙权第一件事儿就是整顿军务,他开始将军队进行整合,一听说这个消息,吕蒙着急了,一旦部队合并之后,他吕蒙想出头岂不是难上加难,于是,吕蒙决定利用自己练兵的本事,操练出一支优秀的部队,利用这样的视觉冲击,来为自己赢取一次保住兵员的机会。

当孙权看到吕蒙操练的军队时,极为认可,他认为吕蒙是一位可造之材,削减兵员的事情不仅没有落到吕蒙身上,反而给吕蒙增加了兵员,吕蒙非常开心,从这以后,他在孙权的心中也赢得了一席之地。

“权见之大悦,增其兵。”

阿蒙不甘人后

在东吴的地界,有个习俗,称呼别人名字的时候,喜欢在名字前面加一个“阿”字。如此一来,吕蒙自然也就叫阿蒙了。

尽管吕蒙在东吴继承了姐夫邓当的官职,算是正式在东吴“出道"了,如果和今天的我们比,那也是高级军官,人生巅峰了。但是他的地位与周瑜和鲁肃比,显然还是差距太大,在他们的眼中,吕蒙还是小阿蒙,只是一个“弟弟”。

吕蒙在年轻的时候,因为被别人看不起甚至动手杀了人,此时的他虽然早已今非昔比,但是却依然没能摘掉“被瞧不起”的帽子。与当年不同的是,他虽然不能得到周瑜、鲁肃等人的认可,但是他却不能再动手杀人了。

孙权似乎看出了吕蒙此时的迷茫,曾经也因为此事约谈了吕蒙,孙权语重心长的和吕蒙沟通,希望吕蒙多多读书,弥补他在学识上的不足,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尽管觉得自己很忙,没时间学习,但还是听了孙权的话,发奋读书,希望能够通过读书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能够在未来获得更高的成就。

等到周瑜死去,鲁肃接任大都督之后,一次与孙权探讨东吴未来方针的时候,谈到了吕蒙。孙权就让鲁肃平时没事的时候,多去和吕蒙聊一聊,这样可以拓展一下思路,也好为东吴制定更好的发展规划。鲁肃一听,孙权竟然让自己去找一个只会蛮力的武夫去谈策略,这不是胡闹么?但是鲁肃却没有违背主公的意思,勉为其难的去见了一下吕蒙,本来打算应付了事的鲁肃,见了吕蒙之后却大为吃惊,他竟然没有注意到,这位勇武过人的阿蒙弟弟,此时居然文韬武略造诣不俗,不觉之间,两人竟然相谈甚欢,在这次谈话之后,鲁肃承认吕蒙早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因此二人的关系也亲近了许多,沟通也逐渐多了起来。

“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完成东吴的梦想

提起东吴,它有一个做梦都想完成的梦想,那就是取得荆州全地,掌控长江之地。东吴的最大依仗,正是长江天险,而荆州之地在关羽手中,如一双大手扼住了东吴的喉咙,让东吴难受之极,只是苦于关羽的实力和三足鼎立的局势,东吴一时间无法夺取荆州。但是东吴的将领们却无时无刻不惦记着荆州,他们恨不得吃了关羽,来为自己的故乡达成所愿。

鲁肃死后,吕蒙成为了东吴新一任大都督。吕蒙一上任,就开始疯狂的结交关羽,除了讨好之外,还送礼物,如此谄媚之相,让东吴本来就憋屈的将领们十分愤怒,他们都觉得这个吕蒙简直不可理喻,不想着为国效力,居然去巴结关羽。

其实不然,吕蒙可能是东吴历任都督之中,野心最大的一个,他在任期间,提出了一个推翻之前国策的大胆想法——灭关羽,取荆州。其实这个想法在东吴每个人心中都有,只是他们武力打不过关羽,局势又受到牵制,这才没有执行。

吕蒙自然也明白其中的玄妙,但是吕蒙依然认为关羽可灭,荆州可取。巴结荆州,讨好关羽,这正是吕蒙灭关羽的第一步棋,对关羽进行麻痹。

终于让吕蒙等到了时机,关羽去攻打樊城,但是却留兵防范吕蒙。吕蒙知道机不可失,他先来一招假装称病,使关羽大意而抽调了防守的重兵去樊城战场。吕蒙见状,喜出望外,随后来了一手“白衣渡江”,利用商人的伪装,偷袭了关羽镇守的荆州,拉开了灭亡关羽的序幕。

关羽得知吕蒙对攻占城池秋毫无犯时,他也知道自己必败无疑了,因为家人并未受到迫害,关羽手下将士战意不足,他只能败走麦城,最后被吕蒙生擒。

吕蒙之功,完成了东吴一直以来的梦想,也成为了东吴的一个屏障。只是他没能延续自己的传奇,不久也就一命呜呼了。

青史留名

不过,在正史《三国志》中,吕蒙与周瑜、鲁肃合传,即便他不算什么旷世英雄,但是也算是青史留名了。

他一生最高光的时刻,便是白衣渡江,灭关羽,完成了吴国领土上的再一次突破。吕蒙在东吴如此功盖环宇,为何在后世,与其他三国人物相比,谈到他的时候却要少了很多兴致,似乎吕蒙的功劳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之功,反而是周瑜、鲁肃的名气更大呢?

吕蒙“罪孽深重”

吕蒙之所以有大功而不受追捧,其实不是他本身的过错。这样的情况形成,主要是因为一些历史原因造成,使得吕蒙没能被广为赞扬。

在民间,吕蒙“罪孽深重”。因为关羽的忠义成为了民间的神话,他化身武财神,为民间带来祥瑞和富贵;他化身忠义守护者,受到民间百姓的敬仰。而如此忠义之人,却被“奸人所害”,这个“奸人”正是吕蒙。为了“替关羽报仇”,民间甚至编出了“关羽死后索命吕蒙”的传说,足可见关羽的形象在民间多受欢迎,反之,吕蒙的形象自然无法在民间高大起来。

在皇权,关羽“奉若神明”。关羽的忠义,正是三国之后各个皇权需要的精神,他们通过对关羽忠义精神的宣扬,达到使臣下忠君的目的,这样的宣扬在清朝达到了巅峰,关羽最长的谥号居然到了88个字之多,如此忠良之士,杀害他的人自然就是“坏人”,由此看来,吕蒙不被抹黑已是万幸。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