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时新闻 > 正文

不同古筝流派有什么不同

摘要: 不同古筝流派有什么不同最佳答案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古筝A型弦、B型弦、C型弦和钢丝弦他们究竟有何区别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不同古筝流派有什么不同

最佳答案 53678位专家为你答疑解惑

古筝A型弦、B型弦、C型弦和钢丝弦他们究竟有何区别呢?,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晓木琴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不同古筝流派有什么不同1

1、A型弦有21根,是我们常用的五声音阶琴弦,从手感来说,A型弦手感较软,弦较细,声音清

脆、余音绵长。A型弦适合初学者或者年龄较小的琴童。

2、B型弦也是我们常用的五声音阶琴弦,从手感来说B型琴弦较粗较硬,触弦较紧,声音结实有

力,演奏张力十足。B型弦适合成人或者演奏能力在中级、高级的作品。

3、与A、B型弦不同,C型弦是七声音阶琴弦,琴弦一般分为三种颜色来区别音高音名,从手感来

说与B型弦相同。C型弦适合用于为七声音阶而创作的作品。

4、最后的钢丝弦,钢丝弦有13根或者21根,全部的琴弦呈现钢丝银色,钢丝弦较细,声音带有

金属声,明亮,余音非常长。钢丝弦适合演奏流派传统作品。

弹古筝的你有没有用过不同型号弦呢?

不同古筝流派有什么不同2

“筝”,中国汉民族传统乐器的一种,其流传时间长达2000余年,又称“秦筝”“汉筝”“瑶筝”等,现代常称其“古筝”。古筝音色厚重,优美,典雅,音域宽广,技巧复杂多变,渲染力与表现力极强,因此在古代音乐演奏表演上常常出现,或独奏或伴奏。起源上,大致于春秋战国时期,在秦朝开始甚为流行。流传至今,其形态,演奏方法不断演进,流派众多,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彩。

一、“筝”的起源

1、“起源于兵器”

在古筝的起源上,有一种说法为兵器之始。春秋战国时期,古筝作为一种兵器,体型较大,依靠挥舞来打击敌人。在一次偶然的尝试中,有人在古筝上安上了琴弦,发现其音色优美动听,于是古筝从兵器发展为乐器,如古人言“筝横为乐,立地成兵”,而其在发展为乐器后,形态上逐渐优美,轻化,附带上花纹,装饰,不再适用于兵器,即此作为乐器开始在战国秦地地区流行。

2、“筝瑟同型”

另有说法,古筝由一种竹筒形的简单乐器演变而来,由秦将蒙恬所造,在形态上参照瑟篌,创造为筝。《御览》中记载,“筝,五弦筑身乐也。”,筝由一种五根弦的乐器演变过来。《风俗通》记载“筝,蒙恬所造。”但蒙恬参照瑟的形态将其改造为十二弦,并逐渐流传下去,且制造材料也由竹变为了木质。《说文通训定声》记载:“古筝五弦,施于竹如筑,秦蒙恬改于筝以十二弦,变形如秦瑟,易竹于木”。

3、“命名由来”

第一种说法,父子筝瑟。《集韵》记载“秦俗薄恶,父子有争瑟者二人,二人各其半,其中人当时命名为筝””,当时秦国的风俗浅薄恶劣,有父子两人争瑟的,各得一半,于是另外一人将其命名为筝,与瑟分开,作为区别。第二种说法,铮铮得筝。因为古筝的音铮铮的,于是改字取名为“筝”,如刘熙《释名》中记载“筝,施弦高,筝筝然。

二、“筝”的现代发展与各大流派

1、“现代发展”

古筝在现代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与古代的轻揉慢捻抹复挑有所区别,其逐渐加入了现代流行因素

20世纪50年代,古筝曲“战台风”,由王昌元所创,此曲风格雄劲,一改传统的轻揉慢捻,其扫摇,密摇,扣摇,刮奏技巧。将古筝的演奏技巧,形式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展现出于古演奏法完全不同的现代古筝流行演奏法,大大丰富了古筝的演奏形式与表现能力。70年代,古筝家赵曼琴,突破了传统高八度对称的模式,创立双弦过渡滑音指法,和弦长音,轮指,弹轮等新的快速指序筝指法技法体系,将古筝序列从色彩乐器带入常用乐器的阶段,提高了古筝在现代乐器演奏的地位。

90年代,古筝的发展再次达到新高峰,各式新的演奏技法,古筝曲层出不穷,如《黔中赋》的左手技法,《山魅》的快速转调技法,转音区音列等都突破了传统的五声线调式的局限。其余古筝演奏家也都纷纷创作新的演奏调式,为古筝演奏技法的高塔添砖添瓦。21世纪,翟志荣,邱雯,宋心馨等古筝演奏家,纷纷出往国外演奏,巡演,将古筝带入了世界级的舞台。

2、八大流派

传统古筝的流派以地区划分为“南筝”和“北筝”北筝”流派以山东筝为主要的代表,“南筝”则以潮州筝为主要的代表。但古筝步入现代发展后,在传统流派以外的其他基础上衍生出其他其他派系,总体有八个流派,最大的则是“山东筝,河南筝,潮州筝,浙江筝”四大古筝流派,下面详细讲解山东筝与河南筝两大流派:

(1)“山东筝”

山东筝的风格与山东琴书、民间音乐有着极大的关系。山东筝中最为出名的曲目为《汉宫秋月》《高山流水》等,其曲子调式多为宫调,以八大板编组。如《汉宫秋月》则为六十大板的宫调“大板曲”,而《高山流水》其实原为《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琴韵》四首小曲组成,其为联轴弹奏的侧面形式。

战国时期,“战国策”记载“临淄其富而实之地,其民无不欢竽乐、击筑乐、弹筝乐”,战国时期,菏泽地区与聊城地区,是名副其实的“筝瑟之乡”,此两地民间音乐流行,出过不少音乐上的名家与人才,尤其以郓城为首。菏泽与聊城两地的古筝演奏方式与曲风都有所不同,但其总体上都为六十八板的“八板体”结构的乐曲形式,技巧无太大差异,因此将两地合称为山东筝。

三国时期,曹植在菏泽地区任职时曾言“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可以看出三国时,菏泽筝的发展同样繁荣。但之后因为聊城地区的古筝演奏家与曲目数量较少,主要以金灼南与金以埙两人的曲目为主,并未在全国范围内流传,因此现代的“山东筝”基本上代指的是菏泽地区的古筝流派与曲目。

明清时期,筝的发展依然繁荣,从明清小说家的描绘中能详细看出。如明朝兰陵笑笑生所著《金瓶梅词话》中说道“琵琶筝上套数小唱,也会百十来个”,明朝山东筝发展为伴唱乐器,为歌舞颂词配乐之响,且谱曲流传百余部,可看出其发展亦繁荣。之后清朝《桃花扇》中孔尚任也谈到“远望西秦有天子之气,那强兵营里我去抓响筝”,明朝山东筝作为宫廷音乐,流传于宫廷之中,但战争多发时,即使是古筝艺人也会被抓入军营,而孔尚任则笑说为去军队是去弹奏古筝的,而不是去作战的。

近现代之后,山东筝的传承便逐渐稀少,至今为止以知道最早的菏泽山东筝传人为清末文人黎邦荣。其在郓城县黎同庄居住生活,以教授典经文辞与筝琴技艺为业,擅长古筝,扬琴等乐器和琴书说唱技法,在当地极为有名。但黎邦荣的师承来源因其某些原因而从未被他透露,但当地流传着2种说法:一,由一位擅长筝琴乐器的不知名僧人所传授,黎邦荣跟随僧人学习数十年。二,传承自一条古运粮船上的曲谱与书籍

而在黎邦荣之后,他的徒弟张为昭,张为台,张念胜,黎连俊等人都是当地极为出名的古筝演奏家,为菏泽山东筝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只有张为昭留下过《汉宫秋月》《美女思乡》等金典的山东筝代表曲子录音,这也是流传现代最早的山东筝录音。而张为昭,张念胜等人的传人们,即黎邦荣的第三代传人,为当代著名山东筝演奏家,在国内各大音乐学院任教,传承山东筝金典,培养了大批山东筝的优秀传人,如赵玉斋,韩庭贵,张应易等人,赵玉斋演奏风格刚劲有力,粗狂精湛,极具山东筝特色,其又吸取百家之长,刚中带柔,婉转优美,丰富了山东筝的内容。

(2)“河南筝”

东汉光武帝迁都洛阳,北宋迁都汴梁,都为今河南之地,而汉朝,宋朝,古筝流行盛传,以此这两都城地区留下的古筝派系即为河南派。此两都城地区,流行着的音乐称之为“郑卫之音”,而当古筝流传入洛阳后,便于“郑卫之音”相互融合,发展为著名的“中州古调”之风,即后流传入西域及高丽琉球众国。 河南筝曲调跨度较大,适用于歌曲伴唱,时而雄壮豪迈,时而婉转清扬,在低声曲调上有浑厚典雅,《筝赋》中傅玄称之为“曲高和寡,秒技难工”。

民国时期,筝界艺人与爱筝之人开始收集河南筝古曲谱,如民国卫辉府王黄石在1920年刊登了《中州古调》的工尺谱,内有《天下同》,《高山流水》等著名曲谱的收录版。而到了1958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古筝独奏集》,其内收录了曲牌曲14首,板头曲37首等。1981年,收录河南筝派奠基人曹东扶曲谱的《曹东扶筝曲集》由人民音乐社出版,曹东扶为河南筝曹大调创始者,其古筝技艺高超,曾在民国时期多次为民国军长张钫之演唱,并得到军长的认可与赏识。即此,民国时期,河南筝曹大调盛行一时。

三、“筝”所带来的影响

古筝从古至今一直作为音乐表现的载体,其在传播音乐文化价值的同时也在传播音乐的精神价值,陶冶听众的情操,不论阶级,雅俗共赏。其具有结构性的,曲调,旋律都刺激大脑放松,产生创造思维与想象力,洗刷身心,陶冶情操。而在表演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极具娱乐性,观赏性,将人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因此古筝深受大众喜爱。且古筝作为一种音乐载体,其在传承的同时也在传承文化,作为一种纽带,将一个民族文化联络起来,提高民族凝聚力。

四、总结:

古筝流传悠久,作为音乐表现的载体,其流派众多,各具特色,分布在各个地区。不同流派的表现形式都有所不同,各自采用不同的曲谱,曲调,演奏技法。或抒情,或纪实,或表现民族特色,地区风格。其在表现音乐的同时,丰富了人的生活,也从外到内的洗刷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情操。

参考文献:

1、《史记》

2、《风俗通》

3、《汉书》

4、《战国策》

不同古筝流派有什么不同3

筝的历史

  筝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既善于表现优美抒情的曲调,又能够抒发气势磅礴的乐章。古人曾用“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坐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的生动诗句,描绘了筝的演奏艺术达到令人神弛的境地。

  筝,通常人们又把它叫做古筝。这恐怕与它具有古老的历史渊源、浓郁的民族特色,以及丰富的传统筝曲给人们留下的古朴雅致的情趣有关。在古代,筝还被称为秦筝、瑶筝、银筝、云筝、素筝等。

  关于筝的命名,史料中说法不一。有的说筝是由乐器本身的音响效果命名的;有说是二人争瑟取其相争的“争”字而得名的;也有说是因“秦皇奇之,立号为筝”的;还有说是“蒙恬(将瑟)中分之;令各取半,因名秦筝然。”(唐刘贶《大乐令壁记》)。这几种说法,以音响效果具有铮铮的特点而命名的论断比较合理。在历史上,我国有着以音响效果命名乐器的习惯。如磬,是按以物击石发出的“铿、铿”一类音响命名的;瑟则发出了浑厚、柔和的“瑟、瑟”之音。

  在东汉刘熙《释名》一书中解释为:“筝,施弦高急,筝筝然也。”这就说明筝是由本身发出的“铮、铮”音响而命名的。

  筝在我国有着古老的历史渊源。早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时代,筝就已流行于秦、齐、赵等国。其中以秦国最为盛行,故素有“真秦之声”、“秦筝”之称。

  对筝的起源,说法不一,主要有三种见解:

  第一种认为:筝渊源于瑟。唐赵磷《因话录》记述:“筝,秦乐也,乃琴之流。古瑟五十弦,自黄帝令素女鼓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后瑟至二十五弦。秦人鼓瑟,兄弟争之,又破为二。筝之名自此始。

  宋代《集韵》中载有:“秦人薄义,父子争瑟而分之,因此为名。筝十二弦,盖破二十五而为之也。”

  日本第十七世纪元禄年间宫廷乐师冈昌名所著《乐道类集》中记载有:“……或云:秦有婉无义者。以一瑟传二女,二女争引破,终为二器,故号筝。”

  二人争瑟,由争夺而产生了“筝”,这种说法还没有确切的证据,只是传说而已。

  第二种认为:筝是由秦国名将蒙恬所造或蒙恬所改革。公元前237年(始皇十年),秦宰相李斯上书劝秦始皇收回他对客卿们下的逐客令的一段话中,有两处谈到筝,即“弹筝博髀”和“退弹筝而取韶虞”。这在时间上比蒙恬发迹之初早了十六年,所以蒙恬造筝的说法是靠不住不的。在《旧唐书·音乐志》中,对蒙恬造筝也持否定的看法。至于蒙恬改革筝的说法倒是有可能的。

  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记载:“古筝五弦,施于竹如筑,秦蒙恬改于十二弦,变形如瑟,易竹于木,唐以后加十三弦。”这一段文字记述了蒙恬曾改革了筝。

  第三种认为:早期筝是五弦竹筝,筑身瑟弦。如:东汉应劭《风俗通》云:“筝五弦,筑身而瑟弦。”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宋代徐铉校定重刊本)中记载:“筝,鼓弦竹身乐也,从竹,争声。”

  从历史材料看,早期筝与筑更为类似:都是筑身,都是竹制,都是五弦。

  总之,筝很可能来源于一种大竹筒制作的五弦或少于五弦的简单乐器。年代当在春秋战国时期或春秋战国之前,不可能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秦代。筝、筑、瑟的关系,既不是分瑟为筝,也不是由筑演变为筝,而很可能是筝筑同源,筝瑟并存。五弦竹制筝演变为十二弦木制筝,筑身筒状共鸣结构演变为瑟身长匣形共鸣结构,可能是参照了瑟的结构而改革的。

  筝流行于民间,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乐器。正如《战国策·齐策》中一段话所述:“临淄甚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筝。”又如西汉桑弘羊《盐铁论·散不足篇》中所述“……往者,民间酒会,各以党俗,弹筝鼓缶而已。”可见筝在民间流行的广泛性。筝发展到汉代已出现了转调。候瑾《筝赋》中记有:“于是急弦促柱,变调改曲。”是采用移动筝柱来转调的。十三弦筝,在隋代就已流行,隋文帝开皇雅乐中首见载有十三弦筝的使用。隋代筝的演奏中也用了移柱转调的方法:“促调转移柱”(王台卿诗),“调宫商于促柱”(顾野王赋)。

  筝在唐代音乐中广泛使用,如用于礼乐之雅乐中。

  筝在宋代也流行较广。宋陈炀《乐书·宋史·乐志》中记载:“本朝十三弦筝,然非雅部乐也。”

  筝的演奏艺术进一步提高,明代已用十五弦筝。据明代《敦煌实录》云:“索函宗伯夷成善弹筝,悲歌能使喜者堕泪;改调易讴,能使戚者起舞,时人号曰:雍门周。”

  清代的筝有了新的发展,值得重视的是,清代十四弦筝已用了七声音阶的定弦。在《律吕正义合编》中记载有:“筝似瑟而小,十四弦。……各隋宫调设柱和弦以谐律吕,通体用桐木金漆,四边绘金夔龙,梁及尾边用紫檀,弦孔用象牙为饰……今筝十四弦则五声二变为七,倍之为十四也”。这里说的“五声二变为七,倍之为十四也”,即指七声音阶定弦。另据记载,清康熙年间,曾有人用筝等四种乐器在宫廷合奏了康熙根据琴曲改编的《平沙落雁》,当时还有人用筝独奏了变调《月风儿》。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筝逐渐流传到全国不少地方,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演奏风格和地方流派,如河南筝、山东筝、潮州筝、客家筝等。在延边朝鲜自治州,筝又演变发展为伽倻琴。筝还流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传统筝曲据记载可查到汉代的《陌上桑》及民间流传的《天下大同》、《寒鸦戏水》、《高山流水》、《出水莲》、《锦上花》等。在民间流传的有手抄二四谱记录的筝曲,但是一直没有正式的筝谱出版,直到1930年,才有梁在平先生编著的《拟筝谱》一书出版。

  筝不仅用于独奏,还在传统民间器乐合奏和地方戏曲的伴奏占有重要位置。如“弦索十三套”、“河南板头曲”、广东潮州音乐的传统合奏中都有筝。河南曲剧中筝是不可缺少的主奏乐器之一。陕西“榆林小曲”也有筝伴奏。

  近年来,筝的演奏艺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筝的改革也进行了多种实验,制作了多种优质精美的筝(如四川筝、上海筝、苏州筝);筝的转调也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已经改革了几种转调筝(如营口张力转调筝、沈阳音乐学院移码转调筝、苏州截弦转调筝、上海音乐学院蝶式筝),这些转调筝扩大了筝的表现力,使筝更便于参加合奏和伴奏。

发表评论